受访专家: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兴经济开发区数据产业高级顾问 张鹏杨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26日 第10版)
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货物进出口持续增长,其中出口同比增长9.3%,大幅领先市场预期,成为支撑外贸增长的重要动力。继今年一季度平稳开局后,中国外贸4月份交出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引发多家外媒关注。
对于中国外贸表现,新加坡《联合早报》、德新社等多家外媒用“超出预期”予以评价。尤其是出口端,路透社在报道中说,面对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4月中国出口依旧保持接近两位数的增速,表明近期密集出台的多项政策措施发挥了积极效应。
4月份,在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尤其是美国滥施关税的背景下,中国出口表现亮眼,彰显强劲的产业韧性与灵活的全球适配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前4个月,中国出口高技术产品同比增长7.4%,占出口比重近两成,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3个百分点,显示中国出口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含量持续提升的新态势。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外贸“新三样”延续增长势头,对出口增长贡献显著。此外,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趋势,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尤为迅速,进一步拓宽了国际合作空间。
中国最新出口数据“超预期”,主要得益于以下有利因素:一是完善的产业链和强大的制造能力,在国际市场出现供应链波动时展现出强劲的补位能力;二是出口结构持续优化,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比重上升,提升了整体抗压能力;三是政策支持精准发力。从减税降费到出口信用保险扩容、通关便利化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压力,增强了出口主体信心;四是中国政府助力、中国企业主动布局多元化市场,积极开拓东盟、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降低对美国单一市场的依赖,增强了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此外,美国对部分中国商品的较强依赖,如集成电路、机械设备、关键矿产品等,使其短期内难以寻找到替代商品,支撑了中国对美出口的局部韧性。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多措并举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一系列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经济回升向好注入强劲动能。一是稳外贸政策持续发力,通过出口退税流程加速、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扩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关税优惠落地等举措,有效降低企业成本;金融支持精准施策,依托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保交楼贷款专项支持、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改革等,切实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二是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加大关键领域研发投入,推动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助力“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一系列政策协同发力,不仅提振了市场主体信心,更彰显了中国经济韧性与产业链优势,为全球经济复苏贡献中国力量。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有所抬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外贸稳中有升不仅为国内经济注入确定性,也为全球市场传递积极信号、带来更多信心。一方面,“中国制造”作为全球供应链上的关键一环,在原材料加工、零部件制造、整机组装等多个环节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中国出口持续增长,有力保障了全球中下游企业的稳定运营。另一方面,中国外贸增长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在消费疲软、需求收缩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外贸量稳质升不仅能提振全球经济信心,也通过技术共享和市场开放推动构建互利共赢的贸易新秩序,有助于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
下一步,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外贸提质增效仍需在多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政策层面,应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方面,深化RCEP规则对接,扩大制度型开放;另一方面,加大对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的支持力度,探索“保税+服务”等新业态监管创新。同时,优化出口退税流程,将RCEP原产地证书自助打印率从93.8%进一步提升,降低企业合规成本。二是企业层面,需强化“双线突围”能力。在技术端,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巩固先进技术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在市场端,深耕全球南方市场,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拓展中东、非洲等新兴消费群体,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此外,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抢占可持续贸易制高点。三是国际合作层面,需推动规则重塑。在世贸组织框架下联合欧盟、东盟等经济体,共同反对单边主义;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中探索建立完善绿色贸易、数字贸易规则,如建立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港,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同时,应加强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政策协调,共同应对关税冲击带来的供应链重构挑战。
(本报记者 李嘉宝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