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浪改革潮 护航开放路 ——深圳海关服务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纪实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一座边陲小镇向着“世界窗口”的蜕变自此启程。45载栉风沐雨,这座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如今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创新之都”。深圳海关始终与特区发展共奋进,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锐气,在国门一线书写守国门、促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涓涓细流”到“奔腾江河”

  1979年的深圳,外贸进出口值仅1676万美元,占全国外贸总值的0.06%,如同南海之滨的“涓涓细流”。

  面对国内薄弱的工业基础,深圳率先开始了“三来一补”加工贸易,深圳海关全国首创“集中报关”模式,为初期开放注入第一股活水。当时在文锦渡海关货管科工作的关员黄伟雄回忆道:“为了加快加贸料件进口速度,我们采取先凭清单验放,再定期集中报关的做法,简化申报手续,报关单较以前每月减少了一万多份。”

  90年代,随着开放范围扩大,全国第一家出口监管仓库、最大公共保税仓库在深圳落地,加工贸易进出口值一度占据全国四分之一,外贸“溪流”逐步汇聚成“江河”。进入新时代,随着深圳本土产业实力提升、创新能力增强,由简单加工装配环节,向较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等环节延伸,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的“深圳节点”地位愈发稳固,保税物流成为产业链协同的重要纽带,外贸结构也悄然发生深刻变革。

  一般贸易、保税物流进出口规模分别在2015年、2023年实现对加工贸易的超越,2024年更是分别达2.47万亿元、1.14万亿元,占深圳外贸总值的55.1%、25.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从1993年占比9%提升至2024年的41.2%。

  从加工贸易的“单项冠军”到多元业态的“百花齐放”,开放的自主性不断增强。2024年深圳进出口值攀升至4.49万亿元,出口连续32年居内地城市首位。今年前7个月,深圳累计进出口2.58万亿元,继续位居内地城市首位。

  从“区域窗口”到“全球枢纽”

  80年代的深圳,罗湖、文锦渡口岸设施简陋,旅客攥着手写报关单排队数小时,“每天验放2万人次就是极限,制服能拧出水来。”彼时的关员施卫云记得“1986年罗湖口岸日均通关仅1.5万人次。”有限的通关能力,制约着特区与外界的往来。

  为打破桎梏,深圳海关于1986年率先推行“红绿通道”模式,开启了中国海关的改革征程,实现旅检监管与国际接轨;2003年皇岗口岸旅检实行24小时通关,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客、货运24小时通关的公路口岸;2007年深圳湾口岸创新“一地两检”,让跨境往来更便捷;2019年广深港高铁西九龙口岸开通,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在香港实行“一地两检”的口岸。

  随着特区向“全球城市”迈进,开放对枢纽能级提出更高要求。如今,深圳已构建起“海、陆、空、铁、邮”全方位开放的口岸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大枢纽”。深圳港国际班轮航线通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TIR跨境公路运输打通中亚通道;宝安机场国际货运覆盖5大洲25个国家:中欧班列累计开行859列。

  从“摸石过河”到“治理标杆”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通关审批流程繁琐,企业需跑多个部门、盖十几个公章,“重防轻放”的监管模式制约着开放活力。

  随着特区从“政策红利驱动”转向“制度创新引领”,深圳海关同步迭代监管理念:2009年试点“出口分类通关改革”,大力推广“单证暂存”模式:2012年启动全国首个无纸化通关试点,申报效率提升90%;2014年完成全国首票陆路口岸区域通关一体化进出口报关单,优化监管资源。进入新时代,深圳海关着眼“湾区所向”“深圳所需”,尽“海关所能”主动担当。

  深圳海关以重大平台为支点推动规则衔接:落实前海18条支持措施推出68项自贸试验区监管创新;探索科研设备跨境流动监管助力39亿元设备落地河套科创区;建立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办事效率提升70%;充分运用“保税+ERP”政策,促进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品内销便利化;全国率先试点进口冰鲜水产品监管改革,实施“企业白名单+风险监测”模式,压缩冰鲜水产品通关时间90%以上;加大AEO企业培育扶持力度,深圳AEO企业目前已达477家。

  制度优化让开放活力充分涌流。如今深圳营商环境更优,市场主体突破400万户,深圳海关备案外贸经营主体超21万家,年均新增超万家。(关轩/文)

我们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