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2025年08月26日 04版)
“十四五”以来,海关年均监管进出口货物52亿吨、货值41.5万亿元,体量全球最大,安全稳定可控;2024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2万亿元,占我国进出口比重超过一半,与东盟、拉美、非洲、中亚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年均增长10%以上;我国已成为全球157个国家和地区前三大贸易伙伴……
今天,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海关总署署长孙梅君介绍了“十四五”海关守护国门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一系列数字,彰显了我国国际合作共赢新优势更加凸显。
通关便利化实现新突破
孙梅君介绍,“十四五”期间,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参与城市扩大到全国17个省份25个城市,累计出台改革创新举措108项,口岸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全国通关一体化全面实现。
海关通过简化通关流程、优化监管模式、强化互联互通、深化制度创新、细化惠企服务,着力营造更加便利、安全、可预期的贸易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企业的欢迎。据世界银行今年4月公布的企业调查结果,中国的海关和贸易法规感受度指标在参评的53个经济体中评价最优。
其中,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成为我国与世界贸易联通的“数字门户”,“一网通办”事项达到了25大类964项,基本覆盖了跨境贸易全链条全环节,线上、掌上通关办事已经成为常态。目前,注册用户已有1100万家,日均申报业务2600万票,与15个国家(地区)实现了互联互通。公铁海空“多式联运”监管模式,让全程物流“一次申报”“一单贯通”。“智慧旅检”覆盖80%的航空口岸,旅客可以无感通关、快速通关。
开放通道和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
“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增和扩大开放口岸40个,现在总数已达到311个,基本形成了水陆空立体化、东中西全方位口岸开放布局。
海关总署党委委员、办公厅主任张宝峰介绍,我国“东中西协同、海陆空联动”的口岸格局日趋完善。其中,水运口岸125个,承担全国口岸货运量的90%以上;空运口岸85个,分布在全国各地,织就了全国各地快速联通世界的航空网;陆路口岸101个,成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目前能够提供自驾游服务的边境口岸28个。
63个智慧口岸试点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内蒙古甘其毛都口岸建成了无人驾驶的跨境运输通道,实现了通关全流程的自动化监管;厦门航空口岸,实现了“通关+物流”全程电子化协同办理;青岛水运口岸实现了集装箱查验的“云办理”;云南中老铁路口岸,依托相关的智能设备实现了跨境数据互联互通。
口岸通行能力不断提升。2024年,全国的水运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超过了43亿吨,比“十三五”末增长一成;航空口岸增长超过17%;陆路口岸增长超过19%。
国际经贸合作拓展新空间
面对“十四五”期间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形势,我国对外开放大门越开越大,外贸“朋友圈”越来越大,贸易多元化之路越走越宽广。孙梅君介绍,“十四五”以来,海关对外签署合作文件519份。
海关通过创新跨境电商、海外仓、“保税+”等新业态监管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外贸新动能加速提升,产供链更加安全稳定。2024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达到43.8万亿元,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今年1月~7月进出口同比增长3.5%,其中出口增长7.3%。
具体来看,出口“含新量”更足,2024年“新三样”出口比2020年增长2.6倍;进口来源更广,“十四五”期间,新增准入81个国家(地区)的271种农食产品,大宗商品、先进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多元化;区域结构更优,东部地区稳量提质,中西部地区发力起势,进出口年均增长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