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美味共享 港澳民生“食”出精彩(图)

香洲海关关员对供澳食用水生动物实施属地监管

图为:关员对供澳食用水生动物实施属地监管 陈永康/摄

  早上7点半的澳门,海风带着鲜味。载着内地海鲜的货车陆续到达澳门水上街市周边,陶键续开始清点到货,青蟹、鲍鱼、东星斑……他经营的洪陶海产配送有限公司给澳门各大超市、农贸市场、酒店等供应水产品,“食材更新鲜了,种类也丰富了。”对这些年的变化,他感受很深。

  从“有得食”到“食得好”,是粤澳民生物资“绿色通道”持续畅通的生动注脚。“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系列惠及民生的海关举措,落实到港澳居民一日三餐,具体可感、滋味鲜美。

食材供应“鲜”时效

  陶键续进购的这些海鲜,是一个多小时前从珠海隆盛水产品有限公司加工配送中心出发,经拱北口岸运送过去的。满满十几车厢的各类冰鲜水产品,都赶在天微亮时运上澳门早市。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居民来说,怎样才算好滋味?该中心负责人周金宏认为:“鸡有鸡味、鱼有鱼味。”要做到这点,关键是食材够“鲜”。

  目前,内地供澳门冰鲜水产品100%来源于拱北海关关区企业,一直存在批次多、品种杂、通关时效要求高等特点。“以前每批货都要申报,每个月至少往返海关10多次,而且还要抽检,”周金宏回想起曾经,“一来二去就慢了。”

  2023年8月拱北海关与澳门市政署共同推出了“三联三同”监管模式,实现了风险可控下的快速验放。

  “现在只要每月集中申报一次,手续简化很多,效率提高了,也节省不少成本。”周金宏说道。

  从冷链车厢到百姓餐桌,效率的提升让“鲜”字有了更实在的分量。两年前,拱北海关所属香洲海关查检科科长李攀,参与了该模式下首批货物的监管:“这两年间,我们实现了供澳冰鲜水产品‘随产随检、随检随放’,企业申报批次减少99%,海关查检作业时效提升近58%。”

百姓餐桌“新”滋味

  除了新鲜度,还要新鲜感。天热了,澳门超市中各色应季水果陆续上架,琳琅满目。“又便宜又靓!”澳门本地居民陈健辉最近选购了泰国的山竹。

  过去,澳门的进口国外水果主要依赖香港拆运配送,品种少、价格高。转变发生在今年1月份,随着澳门市场多样化需求和高品质追求,拱北海关与澳门市政署共同推出进口国外水果经内地直供澳门的检验检疫监管合作模式,实现了内地进口国外水果出口澳门“零”的突破。

  香洲海关承担内地供澳100%水果的加工配送属地监管任务,李攀作为这项新政的参与者、推动者,自豪感溢于言表:“新政打通了澳门更多国外优质水果供应渠道,消费成本下降,大大丰富了澳门居民的‘果篮子’。”

  据统计,2025年1-8月经内地供澳的进口国外水果达246吨,其中第二季度供应量比第一季度增长了5倍以上,共涉及9个境外国家的17种水果。

湾区民生“宽”通道

  强化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是深化“一国两制”实践、促进民生融合、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重点举措。

  “十四五”规划期间,拱北海关深入推进智慧海关建设和“智关强国”行动,实施“三联三同”监管模式、国外进口水果直供澳门等多项改革,推进着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制度性创新。6年前,港珠澳大桥开通,经过硬件设施、通关政策的持续优化,现已成为“湾区物流大动脉”。如今,供港澳民生物资通道越拓越宽,虹吸效应日益凸显,近一年供港鲜活农食产品企业新增5家,珠海市东盛实业有限公司就在去年从深圳搬迁至珠海。

  “企业刚到这边,对相关的要求都不熟悉,特别是难以对质量管理体系梳理成清晰脉络。”作为智慧海关建设专班成员,李攀回忆道,“我们聚焦企业急难愁盼,帮助企业提高质量把控能力,指导建立自检自控实验室,在今年3月,该企业通过大桥完成了首次对港蔬菜供应,一个月后又开启对港水果的供应。”

  目前,拱北海关与港澳有关部门签署并实施合作文件19份,在通关协作、检验检疫等多个领域实现十个全国首创举措。“十四五”期间(2021年1月至2025年8月),经拱北海关监管验放供港、澳蔬菜、水果、禽肉、水产品等农产品194.1万吨,较“十三五”同期(下同)增加43.7%;货值333亿元,增长126.1%。(陈淳彬、陈永康/文)

我们的服务
;